Immunity and Cancer Beijing 2025
昌平实验室成立5周年之际,来自中、美、日、欧的多位顶尖科学家,近日聚焦“免疫与肿瘤”领域最新前沿与未来趋势进行学术研讨,为中国及世界生物医学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建言献策。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大咖们都说了什么吧!



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外界刺激
启动不同类型的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外界刺激、启动不同类型的免疫应答,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教授、大阪大学长田重一教授、根特大学的Bart N Lambrecht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徐墨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Antitumor Immunity Triggered by Bacteria-derived Signals: Pyroptosis and Beyond》、《Exposure of Phosphatidylserine to the Cell Surface in Apoptosis》、《New Insights in Type 2 Immunity in Cancer Metastasis》、《A Step Toward Deciphering Type 2 Innate Immune Sensing》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细胞焦亡的级联信号通路、细胞表面的磷脂丝氨酸引发凋亡细胞清除的分子机制、II型免疫在癌症原发灶与转移灶中抑制与促进的双重功能、II型免疫的初始感知机制,从多维视角诠释了免疫机制研究的前沿进展。
T细胞功能障碍
是限制抗肿瘤免疫疗法效果的关键因素
T细胞功能障碍是限制抗肿瘤免疫疗法效果的关键因素,与会科学家报告了细胞耗竭与免疫代谢重编程方向研究的最新进展。埃默里大学Rafi Ahmed教授与慕尼黑工业大学Dietmar Zehn教授报告了《What is T Cell Exhaustion?》、《Differenti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xhausted CD4 and CD8 T Cells》,系统阐述了T细胞耗竭的分化层级与表观遗传机制。圣裘德儿童医院迟洪波教授的报告《Metabolic Reprogramming of Cancer and Immunity: A Functional Genomics Perspective》揭示代谢重编程在免疫功能恢复中的核心作用。美国匹兹堡大学Dario Vignali教授与纽约大学王俊教授在《LAG-3: The Third Checkpoint Inhibitor and Its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with PD1》、《Probing Key Immune Feedback Modulators for Next-generation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and Autoimmunity》两项报告中进一步揭示了LAG-3与PD-1的协同抑制机制,为开发新一代联合免疫检查点疗法提供了分子依据。这些研究共同勾勒出T细胞从耗竭到功能恢复的完整生物学图谱,为免疫治疗的持续化与精准化奠定了基础。
在肿瘤微环境与先天免疫重塑
在肿瘤微环境与先天免疫重塑方面,哈佛医学院Judy Lieberman教授在题为《A Genome-wide Look at Tumor Immunoediting》的报告中,展示了通过表观遗传调控恢复干扰素通路、激活焦亡与坏死性凋亡的研究成果。基因泰克副总裁Vishva Dixit研究员报告了《Why So Many Ways to Die?》,揭示了焦亡终末事件的关键因子NINJ1,阐明细胞膜裂解在炎症与抗感染免疫中的主动机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Arthur Weiss教授在《T Cell Antigen Receptor Signaling is Optimized for Discrimination of Physiologic Ligands》中深入阐释了T细胞受体(TCR)信号如何精准区分“外源”与“自身”肽的分子机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丁邦容教授在《The Role of Innate Immune Receptors in Cancer》中介绍了STING通路在肿瘤免疫调控功能中的复杂性。这些成果共同展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重塑的多维策略,从细胞死亡到信号调控,为抗肿瘤免疫的持久激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冷肿瘤”免疫排斥与治疗耐药难题
面对“冷肿瘤”免疫排斥与治疗耐药难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Lewis Lanier教授在《Activating Human NK Receptors》中讨论了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可塑性与记忆特征,展示其在清除耐药性肿瘤中的潜在价值。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唐力教授在《Type 2 Immunity May Hold Key to Long-Term Cancer Remission》中提出“I型+II型免疫协同”新范式,促进代谢重编程、恢复耗竭T细胞功能,在多种实体瘤模型中实现完全缓解。昌平实验室/清华大学傅阳心教授在《The Immune Strategies to Convert Cold to Hot Tumors and Overcome Resistances》中提出整合疫苗、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血管生成双抗多模块组合的“外循环-内循环”双轨策略,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这些工作标志着肿瘤免疫治疗正由单靶点干预迈向多环路协同、系统性重塑的新阶段。
癌症基因组学技术
在癌症基因组学技术方面,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教授作了题为《Mutations on Transcription Factors’ DNA Footprints and Human Diseases》的报告,重点介绍了自主研发了双链脱氨酶转录因子印迹技术在研究基因组非编码区突变与疾病关联方面的潜在应用,昌平实验室/北京大学曹云龙研究员在《From Cancer Methylome Atlas to Blood-based Screening: A Targeted Multi-Omics Approach for cfDNA Multi-Cancer Early Detection》中,介绍了新的基因组甲基化检测技术在多癌种早期筛查技术体系开发方面的最新进展。上述基于人群层面的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正在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范式。
此外,昌平实验室/北京大学刘志博教授在《Radiochemical Tools for Potentiating Anti-tumor Immunity》中提出“放射化学工具箱”概念,将靶向放疗与生物正交化学结合,实现放射诱导的精准药物释放。昌平实验室/南京大学李颜教授在《Targeting Immature Neutrophils for Primary and Metastatic Cancer Immunotherapy》中介绍了利用人源化免疫系统小鼠揭示未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昌平实验室陆秋鹤研究员在《The Dual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Regulating Mucosal Immunity》中介绍了系统阐述了“肠道菌群-IgA互作”对黏膜免疫的双重调控,提出了“促IgA菌+益生元”联合以增强疫苗免疫保护的新策略。
昌平实验室/陆军军医大学叶丽林教授、昌平实验室/清华大学林欣教授及昌平实验室王皞鹏教授分别作了题为《Targeting Tumor-Reactive Memory CD8+ T cell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Developing TCR-base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STAR for Immunotherapy》和《T Cell Signaling and Engineering》的主题学术报告,介绍了实验室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部分前沿管线已进入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阶段,有望在未来几年产出疗效好、成本低、毒副作用小的新肿瘤免疫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