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 and Cancer Beijing 2025昌平实验室成立5周年之际,来自中、美、日、欧的多位顶尖科学家,近日聚焦“免疫与肿瘤”领域最新前沿与未来趋势进行学术研讨,为中国及世界生物医学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建言献策。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大咖们都说了什么吧!
王皞鹏,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毕业于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2009年在St. Jude儿童医院肿瘤免疫学家Dario Vignali实验室获博士学位,之后在UCSF美国科学院院士Arthur Weiss(CAR-T发明者之一)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这是昌平实验室的第一篇背对背他们携手研发了极具转化前景的放射响应免疫小分子前药而这背后的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
叶丽林,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他在马里兰大学获得免疫学博士,随后在艾默里大学医学院疫苗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在T细胞介导的抗病毒及抗肿瘤免疫应答研究中,他发现耗竭前体T细胞(Progenitor of exhausted T cell, TPEX)以及引流淋巴结内的肿瘤特异性记忆T细胞(tumor-specific memory CD8+ T cells, TTSM0)。
2025年10月24日,是昌平实验室成立五周年的纪念日。昌平实验室即将举行一场国际顶尖学者云集的论坛---免疫与癌症国际论坛暨昌平实验室成立五周年学术年会。
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是揭示生命机制和推动药物研发的关键技术。尽管AlphaFold等AI模型取得突破,但这些方法在面对大分子复合物、柔性体系及缺乏共进化信号(如抗体-抗原)的蛋白复合体时往往仍面临挑战。现有实验方法如化学交联质谱(XL-MS)、深度突变扫描(DMS)等提供的稀疏约束信息具有重要价值,但现有整合工具存在数据形式单一、约束利用效率低、预测长度限制等不足,影响了预测精度和应用广度。因此,如何发展能够灵活整合多源实验信息的新算法,以实现实验信息增强的AI建模,提升预测精度和效率,成为结构生物学与计算生物学领域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近日,昌平实验室/北京大学高毅勤与昌平实验室刘思睿团队在《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20日在北京调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升级,研发生产更多优质高效的好药新药,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李强首先来到昌平实验室,听取有关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和设备设施研发进展汇报。李强指出,要在生物医药这条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希望大家锚定国际前沿和重要领域,重点围绕新靶点、新化合物、新作用机理等,集中协同开展科研攻关,多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多培养生命科学领域高端人才,不断夯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根基。
2025年8月14日,昌平实验室科学家刘河生主持召开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麻省理工学院的冯国平院士进行了题为“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ASD: from genes to circuits”的学术报告,分享了自闭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基因治疗治疗自闭症的可行性。领衔科学家刘河生主持 冯国平,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士,麻省理工学院Lisa Yang and Hock Tan自闭症研究中心主任,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大脑与认知科学系Poitras讲席教授,博德研究所Stanley精神疾病研究中心神经生物学科主任。冯国平实验
2025年8月12日,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主持召开学术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朱冰研究员进行了题为“Regulation of Heterochromatin”的学术报告,分享了对维持异染色质稳定性的限制因子的研究
日前,昌平实验室/北京大学化学院刘志博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在线发表题为 “Desig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188Re-Labeled FAPI for Targeted Radionuclide Therapy” 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