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刘河生教授主持召开昌平实验室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申勇教授进行了题为“Alzheimer's Disease: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 not Know”的学术报告,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研究。
刘河生教授主持
申勇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席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暨脑资源库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衰老与脑疾病研究中心创建主任,合肥物质科学微尺度国家科学中心研究员。申勇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治疗靶点研究及脑疾病的临床诊断性标记物研究等。
申勇教授分享报告
讲座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占整个痴呆疾病的70%以上。患者初期出现认知障碍和精神症状,逐步加重至完全丧失认知能力,生活不能自理。AD 的典型病理特征是脑内Aβ沉积形成的淀粉样斑块,神经元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此外,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以及神经元丢失也是AD的主要病理特征。近年来血管尤其是脑小血管病变(CSVD)是否与AD有关或存在共病机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申勇教授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围绕Aβ前体APP蛋白的剪切与分泌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次讲座申勇教授介绍了AD的研究历史,重要理论和成果,以及其研究团队的近期工作。
讲座内容:
申勇教授首先围绕一个关键点和两条主线详细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AD)的研究历史和疾病的核心症状与病理:β淀粉样蛋白(Aβ)是AD的关键病理蛋白,围绕着Aβ的一系列蛋白及其相应基因(APP、BACE1)是近四十年来的研究主线之一,由此衍生出了目前较为公认的以Aβ为起点的病理机制假说和诊断体系,包括tau蛋白病理、神经炎症、脑萎缩与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并且指导了近年来主要的药物研发方向。
申教授随后介绍了近年来的若干AD研究前沿,包括tau蛋白病理、APOE、神经炎症与神经免疫、补体与突触修剪、神经兴奋/抑制失衡等方面。申教授重点介绍了其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这些研究关注了脑小血管病(CSVD)与AD的关联,特别关注了其中BACE1的作用,该基因在两种疾病中都出现了表达上调:BACE1在AD中影响Aβ的生成,BACE1抑制剂被视为有潜力的成药路线;而在CSVD中BACE1对血管内皮Occludin蛋白存在异常剪切作用,损害脑小血管功能,进而影响脑血流灌注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同时也可能影响淋巴和脑脊液对Aβ的清除,提示BACE1抑制剂可能存在治疗效果。
科研人员提问与交流
申勇教授此次讲座吸引了脑科学及相关领域科学家、科研人员及学生参会。在讲座内容结束后,申勇教授与参会人员就发病机制相关假说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昌平实验室开展学术讲座系列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努力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学术交流活动,为打造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创新高地提供良好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