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新闻中心

昌平实验室学术讲座|熊文诚教授 Mechanisms of Alzheimer's Disease Development-a Tipping Point Hypothesis

2024年06月15日

2024年6月11日,谢晓亮主任主持召开昌平实验室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熊文诚教授进行了题为“Mechanisms of Alzheimer's Disease Development-a Tipping Point Hypothesis”的学术报告,分享了神经发育及退行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图片1.png

谢晓亮主任主持


熊文诚教授现任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医学院神经科学系Riuko and Archie G. Co 终身讲席教授,熊文诚教授实验室主要关注神经发育,退行性疾病(包括老年痴呆,骨质疏松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的相关研究。


图片2.png

熊文诚教授分享报告


讲座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类主要的痴呆,也是最受关注的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病因和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数代研究者围绕AD的风险基因、调控机制以及相应的病程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大量证据显示AD在漫长的隐匿期后,存在一个相对快速的发病阶段,这一过程的关键调控机制可能对于了解疾病以及干预、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熊教授的讲座带来了其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和理论。

 

讲座内容:

熊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AD),特别是该病的风险基因,并指出其中大部分基因并不特异性表达在大脑神经元中,而是高表达甚或选择性表达于免疫细胞和胶质细胞等其他细胞,暗示这些风险基因可能具有更为广泛的分布和作用。


随后熊教授重点介绍了其研究组关于膜泡分拣蛋白35(VPS35)的研究。膜泡分拣蛋白是一类具有膜蛋白(逆)转运功能的蛋白家族,其典型功能涉及将跨膜蛋白(“货物”)经由内体运输至高尔基体。VPS35等基因的突变近年来被发现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因而这一蛋白家族在近二十年受到了新的关注。熊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围绕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椎体神经元、室管膜细胞的VPS35表达的一系列研究,揭示了该基因在神经发育、退行以及许多其他领域发挥的一系列重要调控作用及其中的机制通路。熊教授指出了该基因可能涉及对AD爆发的关键时间点(tipping point)的调节作用,如在小胶质细胞中敲除VPS35将加速模型小鼠的AD病理。


最后,熊教授从APP基因的表达情况和突变/缺失后的症状出发,结合基于APP的模型小鼠实验,揭示了骨质疏松与AD的共病现象,针对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PTH1-34)也能改善小鼠的AD症状,熊教授进而提出了AD病理病程的骨-脑轴假说,认为骨髓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和产生的炎症因子,经由血液等循环系统影响了脑部AD病理。

       

图片3_画板 1.png

科研人员提问与交流

 

熊文诚教授此次讲座吸引了脑科学及相关领域科学家、科研人员及学生参会。在讲座内容结束后,熊文诚教授与参会人员就调节作用机制、动物实验及AD临床研究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昌平实验室开展学术讲座系列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努力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学术交流活动,为打造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创新高地提供良好学术平台。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