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细胞骨架是由微管(microtubule)、微丝(F-actin)或者中间丝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在细胞的稳定性维持、胞内物质运输以及细胞运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除此之外,动物细胞中还存在一种以血影蛋白spectrin为基础的二维网状形式的膜骨架系统。
2023年3月23日,肖俊宇研究组在Natur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Immunoglobulin M Perception by FcμR”的研究成果,揭示了FcμR识别不同形式IgM的分子机制。
2023年3月1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谢晓亮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团队取得的“揭示新冠病毒突变特征与免疫逃逸机制”研究成果入选。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副主任邵峰分别作为科学技术界和医药卫生界新任委员参加会议。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作为第一提案人,联合五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五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五名权威专家政协委员共同建议:建立药品紧急使用授权法规,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威胁。联署委员的领域涉及医药研发、药监管理、疾病防控、临床治疗、公共卫生等,该提案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共有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得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王拥军获得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2月11日上午,市委书记尹力到昌平区就加快推进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建设调查研究。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一同调研。在调研昌平实验室过程中,谢晓亮主任介绍了实验室整体建设情况,市领导详细询问实验室任务进展、队伍建设、科研成果等情况,并参观了曹云龙项目组实验室。
2月10日上午,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韩启德,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一行来到昌平实验室,参观考察实验室建设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深入交流。
近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谢晓亮、曹云龙团队的研究成果“新冠病毒突变株免疫逃逸机制”和王拥军团队的研究成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方案”入选。
近日,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院士获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乔杰等五位领衔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