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昌平实验室祁海研究团队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建斌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Heterogeneous plasma cells and long-lived subsets in response to immunization, autoantigen and microbiota”的研究论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昌平实验室叶丽林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及肝癌患者样本,发现引流淋巴结内一定比例的肿瘤特异性CD8+ T细胞(TOX-PD-1loTCF-1+)严格符合经典免疫记忆特征,遂定义为TdLN-TTSM (Tumor Draining Lymph Node derived Tumor Specific Memory T cell)。随后通过一系列在体功能实验进一步验证了TdLN-TTSM是真正响应PD1 ICB的细胞亚群。
2022年10月4日,昌平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微生物学顶级期刊Cell Host & Microb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Characterizations of enhanced infectivity and antibody evasion of Omicron BA.2.75”的论文。
昌平实验室研究团队于9月27日在国际顶级传染病学期刊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在线发表了题为“Further humoral immunity evasion of emerging SARS-CoV-2 BA.4 and BA.5 subvariants”的研究论文。
2022年9月23日,昌平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 Cancer上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meta-analyses reveal responses of tumor-reactive CXCL13+ T cells to immune-checkpoint blockade”的研究论文。
"昌平实验室研究团队于2022年06月29日在NeuroImage期刊发表题为“Multimodal neuroimaging with optically pumped magnetometers: A simultaneous MEG-EEG-fNIRS acquisition system”的论文。多模态神经影像在神经科学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022年6月24日,昌平实验室研究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马超教授合作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Transcriptome dynamics of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macaques across the lifespan and aged humans”的研究论文。
昌平实验室研究团队于2022年6月17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BA.2.12.1, BA.4 and BA.5 escape antibodies elicited by Omicron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发现奥密克戎突变株BA.2.12.1、BA.4、BA.5新亚型呈现出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2022年6月14日,昌平实验室研究团队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remodeling of ribosome associated Hsp40-Hsp70 chaperones during co-translational fold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酿酒酵母为模型,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细胞内源的核糖体与共翻译分子伴侣的复合物多种功能状态下的高分辨结构,揭示了RAC-Hsp70系统的构象转变,提出了RAC-Ssb的参与新生肽链折叠的工作机制模型。
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曹云龙研究团队于6月7日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isease profile and plasma neutralizing activity of post-vaccination Omicron BA.1 infection in Tianj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的研究论文。通过与南开大学附属第一中心医院院长沈中阳团队合作,团队对1 月 8 日至 2 月 7 日天津奥密克戎疫情期间430 例感染了奥密克戎 BA.1 的患者开展了研究,报告了灭活疫苗对由奥密克戎变体引起的严重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发现,与